知知玫玫

不定期诈尸。

The day he forgets to do that will the day I believe he's really in love and not before.

什么时候他忘记在见女孩前在自己脸上涂涂抹抹,那他就真的坠入爱河了。

这是那个壁炉里任劳任怨的恶魔卡西法(Calcifer)吐槽精致的猪猪男孩哈尔在浴室花了两个多小时给自己的脸施咒,以使其看起来格外漂亮的话。

如果我说这句话出自《哈尔和他的移动城堡》,我想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句话特别陌生。

似乎这不是那个哈尔,包容强大偶尔有一点点孩子气。

吉卜力电影里的哈尔就算被卡西法和迈克吐槽,也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并且都被他在战争中的完美表现给洗刷的一干二净,而原著Jones笔下的哈尔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享受追求爱情的过程,却又恐惧爱情的束缚,一旦女孩与他坠入爱河,就立即逃之夭夭,将目标锁定到下一个可怜的姑娘。

同样的不想给国王卖命,一个真的就缩在城堡里谈情说爱事不关己,一个一边胆小怕事一边凭一己之力抵抗战争。

两个哈尔的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我特别喜欢《哈尔和他的移动城堡》,看了电影,看了中文版小说,看了英文版小说,还看了日文画集。

我觉得很多人一开始被这部电影打动的原因和我一样吧?吉卜力的这部改编电影几乎还原了一段完美的爱情童话。战争中的英雄色彩,西方的理想主义色彩,还有人性中矛盾的真实色彩,还有于无尽的荒野前,于你我邂逅前,便开始的等待。

电影的鲜明的对比主要落在哈尔和苏菲的差距之上。

一个光鲜耀眼,一个平平无奇。

一个开始淡漠疏离,一个一直温暖平静。

一个强大自信却懦弱,一个弱小自卑却勇敢。

互为救赎,互为依靠。

懦弱的可以直面战火,自卑的可以直面自我。

虽然是童话,因为彼此的不完而美,却不虚假。

所以看原著的时候更加有种梦想破碎的感觉。

因为虽然更像儿童读物,但是人物的荒唐性格——真奇怪,明明是夸张过的,却让我感觉到真实的可怕啊!

一开始这可是一个怎样的男人啊?

花钱大手大脚,全是花在华而不实的东西上;万花丛中过的负心汉,只好乘着移动城堡东躲西藏;每天都要在浴室花好几个小时来打理自己。

按文中描写,“a dashing specimen, well into his twenties and elaborate blonde hair,wearing perfume,”多体面的花花公子!漫不经心,寻芳猎艳,游手好闲,纨绔子弟。

虽然有一副好皮囊,嘴皮子功夫了得,但是一身娇气挑剔的坏毛病,简直就是一个白日梦游者!

带着伪装,带着精心准备好的面具,设计好圈套,一边声称自己为了所谓的爱情伤春悲秋,哭天喊地,痛不欲生……真的大哥,可以收起你那一套回去歇着吗?我们相信你有一颗坚强的心脏,反正谁都知道你不认真……

可是读着读着,我渐渐觉得原著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毫不逊色的艺术效果。

剧烈的冲突除了苏菲和哈尔一开始价值观的对立——一个古道热肠一个古怪自我——以外,我觉得哈尔前后的蜕变可以称得上醒目。

一开始那样华而不实的体面人到后来知道苏菲陷入危险之中,急急忙忙,胡子没刮,就套着一件松松垮垮的白衬衫,没有给自己施咒,看起来一点也不体面,邋里邋遢,眉骨深邃,有些憔悴……

可是一瞬间,却让人瞬间明确的知道这就是爱情。

我想,大概原著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去伪求真的意思吧?

我们有句话叫,归真返璞。

卡西法的吐槽大概很有哲学境界。

真实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哈尔的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到蓬头垢面慌慌张张,其实呢,应该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他结束那些爱情游戏,真正地打开自己的心扉的过程。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成长、成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愿意为了你有所改变的故事。

根据那个心理学家的讲法,爱情可以分为欲望、激情与陪伴。很少有爱情可以三者皆有。

我觉得原著倒是很真实的三者皆有。

反正我是被那个慌慌张张推门而入眼窝深陷头发凌乱胡子拉碴的哈尔,给圈了粉。

评论

热度(15)